• 回答数

    0

  • 浏览数

    3387

  • 收藏数

    0

作者:俺乃小潜mg 发表于 2022-12-3 18:53:49
跳转到指定楼层
文秘助手网(www.zhijidoc.com)是全国最大文秘笔杆子学习交流网站,涵盖文库资料/文字校对/文秘论坛/文稿求助等四大板块,为广大文字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。加入会员,免费下载各类资料。作者:学公文
今天聊一聊王群教授编著的《品味公文:公文写作大手笔练就之道》第四篇“有竹”与“无竹”之辨,开篇分别摆出了胸中有竹与胸中无竹的两个事例,苏轼认为大画家文与可的画竹经验是胸有成竹,郑板桥则认为自己画竹胸无成竹。上次的文中就提出一个写作观点,材料是要服务主旨的,而这两个事例也是为了此篇文章探讨 “有竹”与“无竹”之辨的正反两面,为之后的展开讨论作铺垫。

首先,王群教授就写文章要做到胸有成竹展开了论述。他提出,我们写文章,大凡落笔之前,心里对要写的事理须想清楚了,“想清楚才能写清楚”,这是古今会写文章的人早已认识到的。古人为节省纸墨,写文章养成了打“腹稿”的习惯,就是先在心里一字一句地想好,再落笔写就,从而免去重抄之费。凡此落笔之前心里已经有了一篇完整的腹稿,这便是“胸有成竹”构思法。
其次,王群教授把郑板桥的观点又抛了出来,郑板桥认为落笔(画竹)之前不必如文与可那样,心中盛着毫末毕现的竹子。在他看来,眼中之竹——胸中之竹——手中之竹,不是一成不变的。郑板桥所谓的“胸中无竹”,是说下笔之前,不是将欲画之竹一枝一叶都想好了怎么画,即无“成竹”;而是只有一个粗略的意图,只要将这些想清楚就可以了。
经过两个方面的对比,王群教授抛出自己的观点,“胸有成竹”与“胸无成竹”之说,是两种不同的构思方法。前者事前考虑得细致,每一句话都斟酌好了才动笔,写好后很少改动。后者则是下笔前心中只有粗线条的轮廓,信笔疾书,灵感闪现,先不推敲字句标点,全篇写就再回过头修改。

作者也对大家提出自己的建议:在构思提纲阶段要做到“胸有成竹”,宁可多花费一些精力,尽可能思考得周密些,琢磨得细致些。提纲架构搭好后正式写文章时就要“胸无成竹”,随着提纲的构想信笔写下去,一气呵成,而不要一字一句搞定才下笔,更不要十步九回头,以免阻滞文思。文章写成后,即使有不少毛毛糙糙的枝节问题,但因未伤筋骨,改起来也容易。
当然,笔者到认为,初稿出来后,“后半篇文章”那就得做好了,那就是修改的文章。“文章不厌千回改”,好文章既是写出来的,也更是改出来的。关于修改的方法,在之后的章节中我们再进行详细的分享。
分享:
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
回复

使用道具

成为第一个回答人

高级模式 评论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